当前位置:
首页
>眉县县情>张载文化

【传承弘扬篇】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 惟德惟规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9-01-22 08:24 浏览次数:

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因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青年时文武兼修,21岁时即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范仲淹慧眼独具,劝说他弃武从文。张载从此在横渠深入钻研儒道释及天文和医学,融会贯通,37岁时即以《周易》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自己哲学思想“气本论”的雏形。38岁时,张载与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后来张载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著作郎、崇文院校书。熙宁十年(1077年),58岁的他辞官还乡,在回归横渠的途中,因病辞世。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大儒张载像)


张载祠

张载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其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期间,曾在此兴馆设教。他辞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此后,历经修葺,成现在的格局。


(张载祠山门)


张载家规家训

张载是一代大儒,也是教育家。他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对家族子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始终把道德礼仪贯穿于家族培养和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张载家规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六有”: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此外,张载家规家训还包括,张载书于书院大门两侧的《东铭》《西铭》训辞,这是家族弟子与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西铭》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东铭》强调做人要诚实,既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自欺欺人。

张载的家规家训,体现了张载的思想精华,既有思想境界很高的“四为”,也有规范具体言行的“十戒”,为张载后裔子孙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至今仍被张氏子孙铭记于心,世代传承,并且传遍关中平原、三秦大地,影响深远。


(张载祠大殿)


2016年春末,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张载后裔,齐聚太白山下渭水之滨,在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祭奠他们的先祖: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他创立的以“横渠四句”、《东铭》、《西铭》为代表的家规家训,熏陶了代代张氏家族子弟,传遍关中平原、三秦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精忠爱国 经世致用

张载,公元1020年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15岁时父亲在涪州(今重庆)任上病故,与母亲和弟弟张戬扶柩东归河南开封,途中遭遇战乱,只好将父亲葬于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此定居。

张载青年时文武兼修,藉藉无名却强烈关注频遭侵掠的边地形势。21岁时即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范仲淹慧眼独具,劝说他弃武从文。张载从此在横渠深入钻研儒道释及天文和医学,融会贯通,37岁时即以《周易》为核心,初步形成了自己哲学思想“气本论”的雏形。38岁时,张载与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熙宁十年(1077年),他辞官还乡,在回归横渠的途中,因病辞世。后世封为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治世施政 立心立命

“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笃实尚行”,“经世致用”,“民胞物与”,这些伟大的思想情怀,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张载的案头文牍,而是积极自觉地融入到治世施政行为之中。

在云岩县令任内,他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他每月初一常设酒食召集款待乡里老人,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发布县衙的规定和告示。云岩人至今还保留着张载制定的礼仪习俗。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刘学智:

张载勤政有为、忠于职守,宋英宗时协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军府之事无论大小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秉公执法,曾经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南)审理忠正军节度副使苗振贪污案,查实没有贪污的事实,苗振由死刑改判为撤职。

穷究人天 首创关学

张载51岁时因故曾中断仕途,回到横渠,此后六年是他创立“关学”思想体系和制订家规家训的重要时期。他依靠家中薄田生活,“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整日讲学读书。在此期间,他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写下了大量著作,创立了“关学”。

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教授 赵馥洁: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创立的,由他的弟子和南宋、元、明、清的后继者一直传承下来的,在关中地区流行的一个理学学派,和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共同形成了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人们称为“濂、洛、关、闽”。

熙宁九年(1076)秋天,57岁的张载终于完成了《正蒙》这部完整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精华和体系的重要著作。他的哲学主旨,集中体现在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区区22个字所蕴藏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用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要探究宇宙的规律,寻求人类健康发展的真理,继承先贤圣人的进步思想,用先进的思想方法治国理政,保证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过上幸福无忧的美好生活。


(张载祠碑廊全景)


教子育孙 设规立训

张载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时空定位”,解决“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在张载的大力倡导下,在晚唐没落的谱牒文化重新开始兴盛。也正因此,张载后裔80万人皆有据可查。

确定了“我是谁”之后,要解决的就是“我该怎么样生活”的问题。张载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对家族子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始终把道德礼仪贯穿于家族培养和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横渠四句”主要是针对有治学治世之力的英雄豪杰的崇高期许。

陕西眉县政协主席 地方文化研究者 卢文远:

“四为”是家训的最高层次,是家规家训文字中耀眼的亮点,其中充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这和张载一生的经历一致。

针对家族人员,张载制定了基础的家规家训,即“六有”、“十戒”,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六有”是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拜谒勉县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意思是一言一动都必须含有教育意义,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后来张载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这十条戒规也反映了张载及家族的一种文化信念,为张氏后裔子孙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在“六有”“十戒”基础上,张载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特别是撰写了《东铭》《西铭》训辞,书于书院大门两侧,是家族弟子与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教化民风 泽被后世

思想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内涵还在于传承和延续。

张载28代嫡孙 张世敏:

全国各地有我们先祖张载公的后裔80余万人,他们都能不卑不亢,诚实做人,世代耕读传家,时刻不忘先祖教诲,始终恪守先祖遗训,家族内互敬互助,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安贫乐道。

除了张氏子孙。在他学生的推广下,张载的哲学思想和家规家训还泽被关中大地,教化着当地的民风、社风。

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防和张载的学生——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号称“蓝田四吕”,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这四条大纲下,有共计3000多字的行为“细则”,充分体现了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的精神。这是对张载的当世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发思古之幽情,乃为振大汉之天声。“关学”思想、张载的家规家训历久弥新,跨越千年的岁月洗礼,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独特的精神能量和智慧魅力。


●张载家规家训

“四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四句”

【译文】

要探求天地真知,要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要继承古圣先贤的思想文化精髓,要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和谐社会。


(于右任亲笔题写张载“四为”句珍拓)


“六有”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张载“六有”

【译文】

说话要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


(张载“六有”)


十戒

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①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张载家规十戒

【注释】

①暱(ni):同“昵”,亲近,亲昵。

【译文】

戒结拜社会下流人员不务正业;戒喜好吃喝玩乐,穿着艳丽;戒喜好遛狗骑马比剑斗鸡,招摇过市,玩物丧志;戒喜好喝酒,贪恋歌舞;戒睡得早、起得晚,不勤奋;戒倚仗宗族、兄弟势力欺负人;戒不守法律规矩,带头闹事;戒亲近女仆,关系不当;戒心冷气高,不懂礼仪,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戒说虚伪不实的话,讲粗俗的污言秽语。

东铭

戏言①出于思也,戏动②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③,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④,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⑤,不知⑥孰甚焉!

——张载《东铭》

【注释】

①戏言:开玩笑,嘲弄人的言语,这里指不正确的或错误的话。

②戏动:轻浮、嘲弄人的举动。这里指不正确或错误的行动。

③四支:“支”通“肢”,指四肢。

④缪迷其四体:“缪”通“谬”,作错误、缠绕讲。意思是错误缠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

⑤遂非:循着错误道路走下去。

⑥知:通“智”,明智。

【译文】

戏弄、嘲笑别人的言语来自不正确的思想,戏弄人的行动是由错误的思想引起的。思想支配着人们的言语和行动。既然已经说了错话,而且表现在行动上,众人都听见了、看见了,却硬说不是出于自己本心,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如果还想掩饰自己的错误,想叫别人不怀疑自己有越轨的言行,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无意中说出了错误的话,无意中干出了错误的事,不想承认,而且错误缠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到了这种地步,还不醒悟,不知悔改,却反而为自己的错误辩解,这是自己欺骗自己,想叫别人也随声附和,原谅自己,这是欺骗别人。也有的人很不诚实,把明明是自己有意识说的错话,做的错事,却硬说是无意说的,无意做的。自己错了不严责自己,不诚心悔改,反而千方百计进行掩饰,助长自己的骄傲情绪,以致一错再错,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这种人是何等糊涂,何等不明智啊。


西铭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①;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②。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摘自张载《西铭》

【注释】

①尊高年四句:所以,以此;以之。长其长,前“长”字为动词,后“长”字为名词,意为尊重年长之人。幼其幼同,意为爱抚年幼之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二句:疲癃,衰老龙钟的人。惸独,孤苦伶仃的人。鳏寡,鳏夫和寡妇。颠连,困顿;苦难。无告,无可诉告。

【译文】

人们都应该尊敬年老的人,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去尊敬一切老人;要爱护所有孤独弱小的儿童,就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被尊称为“圣人”的人,是最有德行的模范人物;被誉为“贤人”的人,是优异秀出之辈。凡是年老体衰和身有残疾的人、孤苦伶仃和无依无靠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姊妹,他们受苦受难,颠沛流离而无处申诉。

及时地照顾好长辈,是子女应尽的责任;使老人快乐而无忧无虑地生活,是真正纯粹的孝道。不遵纪守法,是违犯道德的行为;破坏社会公德,祸害好人,是最凶恶的盗贼;自己妄为,又勾结别人作恶,是最坏的人。只有那些维护道德风尚、遵纪守法的人,才是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雪中张载祠大殿)


●专家观点

刘学智: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张载自幼聪颖,努力向学。少年丧父的经历使其养成独立的品格,并从小就把个人的成长道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下为民除患、为国建功的宏愿。宋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中原,宋军抗击失利,这对少年张载刺激很大,于是他力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收复被夺走的洮西之地,以解除西夏对边境的侵扰。

当时,负责西北防务的范仲淹在延州积极整军练兵,准备对西夏作战。时年二十一岁的张载,奔赴延州,上书谒范仲淹,建议对边境用兵。二人相见,张载谈及保卫边境、对敌作战及收复失地之策,得到了范仲淹的称赞。范仲淹一见知其有远大抱负,但发现他并非用兵之人,于是劝他攻读儒家经典《中庸》。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之后苦读儒家经典,“遂翻然志于道。”由此可见,张载在探求知识、寻求人生努力方向时,是经历过曲折历程的。

经过多年对儒家经典的研习,张载对自己的儒学研究树立起信心。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进士及第后,曾做过几任地方官。他主张“学政不二”,即为学和为政是不能分开的,为学要体现在为政的实践中。所以在任职期间,他努力按照儒家先贤的教导,进行为政实践,并创造佳绩,留下美名。

首先,他从根本抓起,以敦本善俗为先,重视乡村的道德教育。他在任云岩县令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改良社会风俗。他常常教导乡人养老事长之义,以树立尊老爱幼的优良风尚。他通过各种方式在民间加强教育,自己亦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遂使当地风俗为之一新。

其次,他政令严明,且能做到广泛宣传,使人人知晓。他发出的教告,都能“尽达于民”,即使“谆谆口谕”,也能“告其里闾”,就连偏僻山村的妇女儿童也能闻知,真正做到了政令畅通,上传下达,于是“俗用翕然”,使当地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的治理。

再次,张载尤能关切民众疾苦,经常参与救助当地老百姓的活动。由于西夏对边地民众的连年侵扰,加上自然灾害,民众生活极端贫困。为了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张载力劝官府拿出军储之粮数十万救助灾民。为了减少戍兵往来,他建议招募当地人补边兵之缺,以减轻人民负担。他深知不务实际的空谈毫无意义,总是实实在在地为守国固边、除患保民献策献力。

第四,他为人刚正,一身正气,秉公执法。张载有主见、有气节,既不阿谀逢迎,亦不随波逐流。后来王安石派他赴明州(今浙江宁波)办一件很棘手的案子即苗振贪污案,他经过认真调查审理,发现苗振并没有贪污,遂把原判死刑加以纠正。张载遇到贪官污吏从不放过,同时又能秉公行事,尽力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

熙宁二年(1069),张载回到僻陋的眉县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以维持生计,虽然“人不堪其忧”,他却“处之益安”。这一时期正是张载静心读书、研究义理且思想日臻纯熟的重要阶段。他一面疗养身体,一面认真研读。由于他勇于造道,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儒,成为一代关中士人的宗师。

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集中体现了他的使命意识和精神气象。“为天地立心”,就是让人们确立起一个目标和信念,决心以自己的努力,通过习孔孟之学、先王之道,为社会确立起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为生民立命”,就是为民众确立起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基本的生活原则,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为往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弘扬的圣人的学术传统和道统;“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努力为人类开创万世和谐的太平基业。这“四为”涉及到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道统传承、社会理想,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最能体现张载仁孝精神的,是他的《西铭》一文,该文集中阐发了“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在他看来,天地是人的父母,宇宙万物都是人的同伴和朋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尊重和慈爱他人的义务,也有受到尊重和被爱的权利。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也都要发挥人道主义的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刘学智)


(张载墓全景图)


贾俊侠:“以礼为教”,张载“关学”的根本特色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张载提出了“十戒”等家规,制订了《东铭》《西铭》等学堂规范,以深厚的儒学修养和勇敢的创造精神,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和家训文化,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一、张载的家训:十戒

张载家训散见于《张载集》各篇,对后世影响颇大。

横渠张子谓子弟十戒:一、戒逐淫朋队伍;二、戒好鲜衣美食;三、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四、戒滥饮狂歌;五、戒早眠晏起;六、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七、戒喜行尖戳事……九、戒气质高傲不循退让;十、戒多谗言习市语。

张载理学是一个内圣外王兼备的完整体系。他的内圣之学,即所谓修身养性之学,他的外王之学,即张载的礼学。《宋史?道学》说张载之学“尊礼贵德”,“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因此,后世多以“以礼为教”四字视为张载关学的根本特色。礼,实际上就是对人言行的约束条款,是人修养德性的重要途径。对此,张载深以为然,他所提出的“十戒”就是对子弟和家人中违礼行为的预防和约束,目的是防止子弟身上的种种不良恶习。其中,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恶习,如妄交匪人、好逸恶劳、懒惰成性、仗势欺人、动辄暴力、搬弄是非、傲慢无礼等都作了明确的禁止。孔子曾经提出,“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张载的十条子弟戒律,正是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张载的学规:《东铭》《西铭》

《东铭》《西铭》是张载《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横渠镇学堂墙壁两侧作为学规,一曰《订顽》,一曰《砭愚》。后来程颐来到关中,对这两篇文字大为赞赏,玩味再三,把学堂窗户西边的《订顽》改为《西铭》,将贴在学堂窗户东边的《砭愚》改为《东铭》。《西铭》因是程颐改名,朱熹又单篇作注,所以影响很大,后世都视其为张载的代表作。

《东铭》全文112字,主要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说明人之所以有所进步,在于诚其本心。其理与孟子“求义”相近,其用意与荀子“劝学”相近。《东铭》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听视动中所表现出的恶习,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这些恶习,根本原因是他们自欺欺人,没有做到“至诚”。督促子弟要在“言”、“动”等小处下功夫,明确分辨并省察、改过有心之故与无心之误,正心诚意,迁善改过,以正立身之本。

《西铭》全文253字,阐述了张载“民胞物与”的伟大社会理想和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道德言行与人生观念。程颢赞誉:“《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西铭》《东铭》不只是学规、族规等训诫之辞,它突破了家族概念和范围,将其提升到了人类修养的目标这一高度。尤其是《西铭》中涵盖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伦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平等意识与和谐精神,也是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西安文理学院教授 贾俊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