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眉县县情>张载文化

【关学天地】张载治学的四为句

来源:眉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1-05 16:18 浏览次数:

四为句碑巍然耸立于张载祠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照耀古今,震烁中外。1956年,以关学余脉自任的于右任为关中弟子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作序时,愀然于文化承续,慨叹于精神不朽,挥毫题写“四为句”。尔后,题字被镌刻于张载祠东厢房壁上,后又勒石刻碑,立于碑廊之中。北宋大儒张载创立的以“四为句”为精髓的关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古代仕宦群体高尚的自我道德要求和高远的人生境界追求。

张载一生治学从仕,践履“四为句”,“思虑忧患以经世”,秉承担当敢为的精神,探索公平之法,期望利济天下,建立“太平”之世。

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所立之心为“道心”。他认为北宋贫富不均、财政窘迫、外族入侵、积贫积弱,根本原因不是财政、经济、外交问题,而是“三代道失”。儒家文化主体地位丧失致使人心失“道”,民心散佚,整个社会缺乏文化认同与砥柱担当。在其学宦生涯中,学宦相长,期望为天地人重建伦理道德价值系统和秩序,即“道心”。嘉祐二年(1057),张载进士登第后,近十年间,相继在祁州(今河北安国)、云岩(今陕西宜川境内)、渭州(今甘肃平凉)任职时,积极探索以礼为教、因礼设规的文化治理途径。他认为“知礼成性”,可以“变化气质”,人内尊礼义,而外循礼仪,可以立“道心”成善治。因此,在地方官任职中,他以礼化俗,“敦本善俗”,积极推行仁政,定期举行乡饮酒礼,推广家礼,重视孝道,表彰懿行。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需要才哲之士,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了张载。张载以“渐复三代”的政治构想,得到宋神宗赞赏。宋神宗拟派其到军政枢要部门任职。张载认为对新政了解不够,辞谢不就,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

张载殚精竭虑“为生民立命”,认为“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不管是主政还是辅政,他积极践行“足民”思想,认为富民是治民和教民的前提。熙宁元年(1068),蔡挺知渭州时,张载升为著作佐郎。当年渭州发生霜旱灾害,年成歉收,饥荒严重,官府赈济远不能满足百姓借贷。张载竭力劝服蔡挺,取出十万军备物资救援灾民,并直接从当地人中选拔戍边士兵。在张载的努力下,边塞地区的民生得以改善。任职崇文院校书期间,王安石拟征用张载参与新政,交流时却政见多有不合。在变法问题上,张载肯定王安石推行变革的主张,但却不同意其“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的“顿变”,认为应该施行“以经界为急”的“渐变”。他认为变法应该“神而化之”,授民以土,在解决民生基础上,通过“渐化”来“通其变”,贵在简政精一,一以贯之,使民众逐渐适应,稳步发展。他认为“顿革之”,“欲民宜之也”,太急功近利,会繁政苛冗,政令频出,反而让民众不知所从,不能安心生产生活。之后,张载被派往浙东处理苗振案后,托疾辞官,复归横渠镇。在为学慎思之中,他升华了“足民”思想,提出闪耀着熠熠人文光华的“民胞物与”思想,将源于血缘的仁爱扩充至宇宙。

张载自幼尚学,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他“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北宋时期,“儒门淡泊”是主流思想文化界的状况,佛、道关于宇宙、本体、鬼神、生死的严整思想体系给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带来严重危机。张载少时“志气不群”,存边患之忧,有报国之志,喜好研究兵法。在拜谒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时,他接受建议,转而攻读儒家经典《中庸》。研修《中庸》数年后,不能明白晓畅,遍读佛学、道家之书,仍觉窒碍不通,又复归儒家经典,如此十余年,终悟出以儒为体,兼融佛、道的学说体系。在被宋神宗征召时,已经“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从仕期间也从未断辍学问,建立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熙宁三年(1070),张载归居横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此后六年间,“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将所思精髓撰作《西铭》《东铭》,书于学堂双牖之上,教授关中学者。熙宁九年(1076),他“道益明,德益尊”,学问臻于成熟,结合历年所思,建构起囊括天地宇宙、政治伦理的系统思想体系,撰写成《正蒙》万言,又撮其要编成17篇。

张载矢志追求“为万世开太平”。他认为,“太平”之世是以“公平”为内在价值的“均平”社会,井田、封建和宗法从经济、政治、社会层面形成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太平”社会的制度保障。熙宁三年(1070),张载归居横渠后,开始“井田”实验。他与学生购田一方,按照《周礼》,划分公、私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通过实验,他的政治思想更为成熟。熙宁八年(1075),撰写成《井田议》,准备上奏皇帝,力争推行全国。熙宁十年(1077),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张载再次获得施行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他获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但入朝后讨论礼制与有司不合,遂罢官归乡,途中溘然长逝。

熙宁九年(1076),张载弟子“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深受其以礼为教、笃行践履思想影响,作《吕氏乡约》,在关中地区推行,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公约,后又突破地域局限,推行全国。张载学宦相长的生命历程中,使儒学承古萌新,奠基理学,创建了与濂、闽、洛鼎立的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厥功至伟。同时,他也勇于践履,“造道”民间,使礼教进入百姓日用之中,对传统乡村自治模式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的形成影响巨大。时至今日,“四为句”具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得以继承,其中所包含的个体生命对宏大时代主题的担当作为更值得学习。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12月24日第7版,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