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眉县县情>张载文化

【关学天地】早期教育观:“养正于蒙”

来源:眉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2-02-10 17:31 浏览次数:

     “养正于蒙”是一种早期的教育思想,它源于《易经·蒙卦》的“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张载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发扬:“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从童蒙时期抓起,及时教之,使不失其正。


          学者不可谓少年

         张载具体指出:“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张载认为:“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奢坏了,到长益凶狠”;不要以为年少就不抓紧教育和学习,自缓便是“四十、五十”。

        按照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四岁左右为开蒙的最佳时期。此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心地纯洁且接受能力强,较易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教育学家根据童蒙教育的规律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先后编写了卷帙浩繁的启蒙教材。这些蒙学教材和读物便于诵读记忆,流传甚广,如《急就篇》《千字文》《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可划分为博物类、家庭蒙养类、起居礼仪类、伦理道德类等多种类别,不但可以运用于学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古人注重在儿童开蒙之际便对其进行行为礼仪和日常规范的教育,这也是品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体现。如《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请贵洁,不贵华”翔实地规定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礼节。与之前蒙学教材的理论学习不同的是,该路径与儿童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不仅对儿童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家庭蒙养的具体指导。


        勿谓小儿无记性

        张载认为,不要以为年少无法接受教育,“隔日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必自婴孩始,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性美,教之便示以好恶有常,至如不欲犬之上堂,则时上堂而扑之,若或不常,既挞其堂上,又食之于堂,则使孰适从?虽日挞而求不升堂,不可得也,是施之妄。庄生有言,养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有杀之不怒;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有决之之怒。养异类尚尔,况于人乎?故养正者圣人也。”孔子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不是说十五岁之前不曾学习,“直自在胞胎保母之教,己虽不知谓之学?”早期施以正确教育十分重要,因为再教育比教育要难得多。这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教育共识,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习得的楷模。“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于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负责,则是滥用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反省自己,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家长经常对人夸海口,然后,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也是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章节选自《跟张载品国学》,作者王颖。

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