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索引号: 610300-11610326016009640U/2020-00015
发布机构: 眉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2020-04-13
名  称: 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有 效 性:有效 文  号: 眉政发〔2020〕7号

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20-07-15 09:48:41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宝政发〔2020〕5号)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县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切实按照“稳粮、优果、强牧、兴渔”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3+X”工程,通过抓技术推广、抓示范园区、抓品牌宣传、抓项目建设等措施,持续推进粮果畜渔主导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优势产业、聚集资源要素、聚力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新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22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预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0元,达到全市较高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92:1;粮食总产稳定在7万吨,优质粮占比达到85%,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县果品总面积稳定在34万亩(其中猕猴桃面积稳定在30万亩),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猕猴桃绿色产品认证达到8万亩,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以奶业为引领的现代畜牧业突破发展,畜禽存栏达到80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8%以上;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800吨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推进措施

(一)突出优势主导特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1.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好稳定粮食生产措施,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以常兴镇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高产种植技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持续抓好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田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20年底完成3.41万亩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到2022年底,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以上,90%以上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建成全国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县,确保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7万吨以上。

2.做优猕猴桃主导产业。围绕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目标,以建设“中国猕猴桃标志性品牌”、打造“中国猕猴桃绿色融合发展第一县”为主攻方向,推动猕猴桃主导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重点建设以渭河以南秦岭北麓7个主产镇街为主、渭河以北常兴镇为辅的集中连片优质猕猴桃产业带,带动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村、产业强镇,打造全国产业强县;重点开展以改土壤、提品质为主的“四改五提升”(改土壤、改品种、改树形、改模式,提升基础、提升技术、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示范园创建,全域推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十大关键技术”,提高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做强徐香优势品种,积极引进和培育新优品种,开展区域试验示范,稳步推进品种更新,进一步优化品种,形成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品种结构;不断扩大“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猕猴桃生产面积,不断健全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抓好陕西省供销农产品品牌基地县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在全国设立“眉县猕猴桃”品牌形象店,建立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积极支持猕猴桃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交易,力争使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30%以上;持续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策划“眉县猕猴桃”品牌系列宣传活动,全方位宣传报道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特色,提升“眉县猕猴桃”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2020年底完成猕猴桃绿色认证2.0万亩,年内新建绿色猕猴桃示范园1万亩,发展订单生产10万亩。到2022年,全县猕猴桃面积稳定在30万亩,认证绿色猕猴桃基地8万亩(12万吨),猕猴桃订单生产面积达到11万亩,地理标志猕猴桃总量达到8万吨,全县猕猴桃总产量达到48万吨,鲜果产值达到32亿元,猕猴桃生产、贮藏、加工、贸易综合产值达到53亿元。

3.做强畜牧养殖产业。以奶牛、生猪为重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实施梯次推进,促进规模扩张,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以横渠、首善、齐镇3个镇(街)为重点,以现代牧业2万头现代化奶牛场和宝鸡澳华千头现代化奶牛场为引领,抓好规模化奶牛场建设;以金渠、常兴、槐芽3个镇为重点,抓好绿生源生态养殖场、金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鑫源鑫生态养殖场等规模生猪养殖场生产,发展生猪安全高效示范养殖场2个;以常兴、首善、齐镇等3个镇(街)为重点,加快标准化蛋鸡养殖场建设;以汤峪、营头、齐镇3个镇为重点,以眉县恒盛鑫肉鸡养殖合作社为引领,加快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建设;在常兴、槐芽2个镇,大力推广肉牛、肉羊、奶山羊养殖,发展鑫泰牧业与瑞丰羊场规模化、标准化奶山羊示范养殖场2个;在汤峪、营头、齐镇3个沿山镇大力推广蜜蜂养殖,发展中蜂示范养殖基地1个;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个。以奶业为引领的现代畜牧业突破发展,年出栏畜禽28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18%以上。

4.抓好渔业水产养殖。以抓好渭河(眉县)段渔业增殖放流项目为契机,恢复渔种场生产;抓好槐芽稻渔综合种养、第五村渔场大宗鱼类养殖等5个渔业养殖点的示范效应,充分利用平阳湖等县域内河湖、陂塘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到2022年,实现各类水产品年产量2800吨以上。

5.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3+X”战略,以大樱桃、葡萄、草莓为重点,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集中建设齐镇大樱桃、槐芽草莓、横渠红提葡萄3个5000亩示范基地;积极鼓励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水产、蜜蜂养殖等小宗类、多样性种养业,形成多种经营、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2022年,建成特色产业标准示范园10个(大樱桃3个、葡萄3个,草莓3个,甜柿子1个),设施果菜等特色产业规模达到1.0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香菇、平菇等代料栽培食用菌达到30万袋以上,年生产食用菌450吨以上,保障蔬菜的季节、区域、品种均衡供应。   

6.做精农产品加工业。以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以猕猴桃、葡萄、草莓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加工区,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的畜牧产业加工区,以优质小麦、玉米、油菜为主的粮油精深加工区;加大猕猴桃相关产品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使果酒、果汁、化妆品等早日实现规模化生产,开发“眉县猕猴桃”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培育新型流通主体和流通业态,鼓励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从事农产品和农资营销,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2020年底,在全县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区1-2个,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3-5个,推进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到2022年,市级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2户,猕猴桃及其它各类农产品加工量达到15万吨以上。

7.做靓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特色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体验区、休闲农业精品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农庄)、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2-3个休闲农业示范镇(街)。以创建高标准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与全国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为目标,沿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南线、姜眉公路沿线、渭河堤岸沿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建设草莓庄园、葡萄采摘园、大樱桃生态文化园、猕猴桃休闲体验基地、桑葚采摘游乐园、冰葡萄采摘园等农业观光体验园;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建设休闲农家示范村(点)为代表的示范性现代农庄;充分发掘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张载文化、荷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加快葫芦峪村三国文化体验园、太白山秦岭人家民俗古镇和河底“千亩荷塘”等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推进“农旅养”融合发展;以红河谷太白山中草药基地、楼观塬村千亩中药材基地为依托,发挥太白山温泉资源和全县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借助“太白七药”独有的中药材资源,重点在太白山和滨河文化新区积极引进1-2家农旅养产品专业开发企业,深入挖掘太白山“宗教文化”“中药材文化”“温泉文化”,重点建设5-10条县域“农旅养”精品线路,开发3-5种研学、养生、养老新型产品,推进“农旅养”融合发展。

8.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高效流通的营销网络。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启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以县、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一批产地仓、中转仓和配套预冷设施。引导供销合作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到2022年,新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中心1个,镇街田头冷链物流中心7个,村级仓储保鲜设施15个。

9.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关键环节,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农机维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10.培育乡村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应用5G、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农资监管、农产品追溯、动物防疫等管理平台资源,建设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机、智慧气象、智能灌溉、智能日光温室,实施精准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抓好齐峰省级现代园区设施园艺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工厂化育苗系统、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建设,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益农信息社等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统筹协调推进,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11.强化县域统筹发展。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搭建人才培训、产品营销、就业创业、金融支持等服务平台。

12.推进镇村联动发展。以猕猴桃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开展猕猴桃产业强镇创建,引导产业强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打造以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周边镇村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农工贸专业村。充分利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13.支持贫困镇村发展。推广“技术帮扶、风险防控、营销带动、资金扶持、组织保障”五大机制,推行“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消费扶贫,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加工流通、采购销售企业与贫困村或扶贫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定向采购、集中团购等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探索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特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

(三)搭建多元载体,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14.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持续巩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持续扩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规模、范围,做好新品种选育与储备,研究探索品种升级换代方案,重点解决节水灌溉、生态防护、果实采收、储藏等环节存在问题。围绕产业园建设目标,全力推动生产环节“控量提质增效”、产后环节“减损提质增效”、营销环节“品牌营销增效”,构建绿色发展生产体系、融合发展产业体系、科技支撑创新体系、知名品牌文化体系、政策扶持支持体系,实施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产业链延伸、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乡村振兴融合示范、科技创新、品牌营销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七大工程,积极发挥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猕猴桃博览馆作用。深入推进以猕猴桃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研发,服务为主的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促进资源要素集中聚集,增强融合发展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立足资源禀赋,支持产业聚集度高、基础条件好的金渠镇、汤峪镇、首善街办要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打造乡村振兴典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产业强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2022年底,力争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龙头企业带动明显、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农民参与度高、经济效益显著、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中心,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5.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社联企”模式,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促进多主体紧密合作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资源资产、对接各类经营主体的平台作用,组织引领农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开展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培育建设专业合作联社。鼓励县域内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团,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升专项行动,积极推广股份合作成功经验,2020年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5个,打造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8个,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度收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实施家庭农场规范提升计划,2020年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示范农场5个,高素质农民300人,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到2022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逐步规范化,发展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林场)50个以上,组织和引导全县建成3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建大型企业集团2个。

16.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果沼畜结合、稻渔虾共生、林下种养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推广农超、农社、农企产销对接,发展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直供直销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业态。

1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发展“新零售”等业态,鼓励电商企业结合乡村振兴发展,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快递网络覆盖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第三方平台,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开设第三方电商平台旗舰店,推动猕猴桃、大樱桃、葡萄等名特优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供销社基层网点、村邮站、乡村农家店等改造为农村电商服务点,加快与快递企业、农村物流网络的共享衔接,打造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深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依托眉县互联网科技产业园等载体,设立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着力推动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产品上线。到2022年,培育电子商务示范镇2个、电子商务示范村8个,培育农业电商企业5家。

(四)突出绿色兴农,引领产业振兴发展

18.全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全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持续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加快猕猴桃绿色生产标准化、全域化;大力引导农业企业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识认证;强化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整县区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规模,推广水肥一体化工程,生物全降解地膜等技术,打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久战,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到2022年,全县开展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达到30家,猕猴桃产品认证总量达到20万吨,其它农产品认证量达到1.5万吨,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

19.全域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眉县猕猴桃产业行业标准,全域普及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整县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农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使用及间隔期、休药期等知识宣传和使用指导,从源头控制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推行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制度,对生产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使用规范、包装标识等记录存档。加快农产品合格证和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双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到2022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合格证与追溯二维码全覆盖。

20.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实施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工程,做优做强眉县猕猴桃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壮大齐峰果业、金桥果业等企业品牌,培育秦宝牛肉、老牛面粉等其它农产品品牌。加大眉县猕猴桃品牌宣传推介,实施《眉县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体资源,全方位宣传报道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特色,提升知名度。组织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国际各类大型农产品展会,举办眉县猕猴桃专场推介活动。鼓励企业在主销区建立形象店、品牌店、直营店,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制订出台《促进眉县猕猴桃出口贸易实施意见》,加强与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联系,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亚、俄罗斯等国家设立特色农产品形象店,建立营销网络,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深化创新创业,激发产业振兴动能

21.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依托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积丰院士工作室、陕西猕猴桃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筹建眉县猕猴桃学院。加强农业大数据、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进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粮食生产推广小麦玉米高效集成,果品生产推广果园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畜禽生产加快良种引进、TMR饲喂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等技术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推广集约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技术。

22.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持续巩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创建成果,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推进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才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兴办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农技服务“特聘计划”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靠前指挥,督促落实。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统筹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梳理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和发展模式,营造产业振兴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优先给予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

(三)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对乡村产业中长期信贷支持,提高商业银行乡村产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县域发展,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建立健全县镇(街)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挥风险分担作用,支持乡村产业贷款担保。稳妥支持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加大农业保险对产业振兴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农业风险保障水平。支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领域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

(四)引导资本下乡。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化种养业。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便民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工商资本到镇、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支持企业到贫困村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加强工商资本跟踪监督,引导监督企业严格依法依规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

(五)落实用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六)健全人才机制。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试点,鼓励引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兴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兴办产业。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审支持政策。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加大科技特派员多元化选派力度,探索市场机制下利益共享机制,优化利益共享选派机制。

眉县人民政府

2020年4月13日

眉县人民政府网站版权所有:眉县人民政府 主办: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07010879-3号 陕公安网备61032602000121号网站标识码:6103260004

地址:眉县平阳街146号邮编:7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