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10300-11610326016009640U/2020-00038 | |
发布机构: 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0-07-03 |
名 称: 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通知 | |
有 效 性:有效 | 文 号: 眉政办发〔2020〕31号 |
政策解读:《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通知》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根据《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通知》(宝政办发〔2020〕22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强化稳就业有关举措通知如下:
(一)建立完善重大产业和项目带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从2020年起,在编制和评估重大产业和项目规划,审批审核备案和评审时,优先将重大产业、重大工程带动就业等情况作为重要内容,明确规划项目优先带动就业目标,慎批、缓批旨在大规模减少劳动力的改革事项和改造项目,实行项目带动就业优先规划。(县发改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交通局、水利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充分发挥产业和投资带动就业作用。持续深化“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纺织印染、钛材加工等产业集群,依托我县园区、基地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创新谋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扩大投资,带动就业。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对部分带动就业能力强、环境影响可控的项目,审慎采取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稳定就业基本盘。(县发改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人社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登记。积极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氛围,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优先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等就业重点群体创业。发挥县镇标准化创业中心作用,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向创业者免费开放。创优评先项目要将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小店经济”、步行街发展状况作为重要条件。(县发改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财政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妇联、人行眉县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依托我县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快递物流为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实体经济,培育一批线上零售、网络培训、远程办公等功能性服务平台,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持续挖掘服务业潜能,支持康养、托育、家政等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鼓励支持灵活就业。认真落实中省有关发展“地摊经济”的倡议,住建和城管等部门要积极落实柔性城市执法管理,科学规划、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出店经营,支持小商小贩、小店小铺等零活经营更加充分的吸纳就业。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支持各类创业者扩大经营规模,全年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总额不低于6000万元,个贷发放比率不低于50%。入驻各类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购置生产经营必需工具的,可申请15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县人社局、财政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市场监管局、人行眉县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用足用活政策,支持企业减负稳岗
(六)巩固提高复工复产效率。针对我县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公共服务业和农业生产等上下游产销对接和生产调度实际,强化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县级相关部门不得采取审批、备案等方式延缓企业复工。积极采取电子招标、视频会等方式,保障招投标、设计审查有序推进。持续落实好疫情防控期间对困难企业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发挥好专项再贷款和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引导作用。(县发改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局、行政审批局、税务局、人行眉县支行,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持续加大减负稳岗力度。认真落实“千企万户减负稳岗行动”,用足用好“减、免、缓、返、补”等就业扶持政策,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执行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的阶段性政策,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用好吸纳就业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培训补贴,尽最大努力实现减税降费政策到企到户、到边到底,7月底前全部办理到位。认真落实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型企业,返还标准按企业及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执行。优化资质和证照管理,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等工作,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县人社局、财政局、交通局、行政审批局、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2020年7月底前,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暂缓缴存,支付记录良好的企业免缴。切实落实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定额税收减免、担保贷款及贴息、就业补贴等政策。结合我县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农业企业等用工需求,采取线上线下招聘形式,定期发布用工信息,积极搭建就业招聘平台,全力保障各类企业用工需求。(县人社局、财政局、住建局、税务局、人行眉县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充分发挥县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及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鼓励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优化用工指导服务,主动协调劳动关系,依法规范裁员行为。加强劳动仲裁等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指导企业和职工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县人社局、总工会、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精准发力,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十)持续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主动适应企业逐步达产达效、消费逐渐恢复、学生开学回流、旅游复苏回暖等形势变化,依托镇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持续做好有外出务工需求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保障,确保应返尽返。同时积极培育小微企业,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总量。(县人社局、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卫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大力发展村镇工厂(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围绕我县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文化旅游、特色手工艺等新业态,通过鼓励返乡人员创办、依托本地优势产业资源培育、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打造“村镇生活、村镇就业”就近就业模式。对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外出的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优先推荐在村镇工厂就业。发改、招商、工信等部门要主动引导企业与人社部门对接,为培育村镇工厂提供保障。(县人社局、发改局、招商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依托县内企业支持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县内企业、重大项目、扶贫龙头企业、村镇工厂、就业扶贫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县内劳动力就业。加大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发一批临时性公益岗位托底安置贫困劳动力,对疫情防控期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大的村镇工厂、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带贫主体给予一次性生产补贴和贴息支持。鼓励和组织无意愿返工农民工从事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和乡村生态旅游等实现增收,7月底前实现就业。(县发改局、财政局、人社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提高有组织劳务输出规模。依托县内人力资源公司,积极对接联系省外劳务工作站,有序组织县内城乡劳动者赴外省开展季节性务工。推进与岐山县、扶风县劳务协作,有组织地为贫困群众做好培训就业服务工作。(县人社局、扶贫办、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大“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优先推动未脱贫劳动力、已脱贫建档立卡户、湖北返乡滞留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就业帮扶计划。县扶贫办、县人社局、各镇街要组织脱贫攻坚“四支队伍”,深入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确保我县“零就业”贫困户动态清零。(县人社局、扶贫办,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落实扶持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十五)积极落实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优先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县内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实施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人社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支持县内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新增就业见习岗位到企到人。对因疫情影响见习暂时中断的,相应延长期限。见习单位接收毕业生及失业青年见习且留用率不低于50%的,并对见习期未满签订劳动合同的,按留用人数对见习单位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见习留用补贴,实施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扩大县内就业规模。稳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回县就业,加强特设岗位教师、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和城镇社区专职工作招聘,扩大“三支一扶”项目招募规模。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70%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允许相关专业大学生就业时免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渠道。(县教体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团县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扩大招生入伍规模。积极落实省市鼓励高校毕业生招生入伍各项政策,鼓励我县高校毕业生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认真落实参军入伍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县教体局、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人武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适当延迟办理录用接收手续。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相应延期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以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县教体局、人社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推进力度,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二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集中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不同群体多形式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对县内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组织新招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岗前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县人社局、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全面推进中长期技能培训。认真落实市上中长期技能培训政策,动员城乡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中长期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县人社局、教体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等负责)
(二十二)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宝鸡技师学院、宝鸡铁路技师学院等各类优质技工院校与我县结对招生公工作,组织引导“双返生”参加技工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劳动力缺技能、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县人社局、教体局等负责)
六、抓好就业援助,保障困难人员就业和基本生活
(二十三)加大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推进劳动年龄退役军人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全覆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及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我县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享受政策期限延长1年,实施期限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县人社局、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完善公益岗位管理办法,合理开发临时性防疫公岗,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对县内从事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劳动力,享受政策期限延长1年。临时性防疫公岗补贴期限最长可达6个月。(县人社局、财政局、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积极推行网上失业保险金申领,取消失业保险金申领60日期限。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按现行失业保险金80%发放6个月失业补助金。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家庭,按规定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县人社局、民政局、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成效
(二十六)强化创业扶持。加大县级镇级创业中心建设力度,巩固已建成的1个县级创业中心,3个镇级创业中心创业扶持成果,年内再创建4个镇级创业中心。按每个镇级创业中心10万元、每个县级创业中心20万元的标准进行专项补助,为入孵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创业者减免水电费、房租、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和法务咨询等。(县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推进线上就业、失业登记服务,全面开展农民工实名制数据核查工作,建设智慧就业平台。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季”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开展岗位信息、职业指导、求职招聘、网上面试等线上服务活动。对大龄和低技能劳动者,有序开展专门服务、专项开展供需对接。(县人社局、教体局、财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提升镇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强化镇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服务功能,加强镇街、村(社区)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提高补贴标准,稳定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助理员两支队伍。以镇街为单位,以村(社区)为单元,实行就业网格化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城镇居民失业和农民工返乡3个月内向每人提供不少于3条就业岗位信息,帮助其尽快就业。(县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督导检查,夯实就业工作责任
(二十九)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按照调整后的县稳就业工作专班成员单位分工,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县稳就业工作专班例会,研究重大问题,落实稳就业政策举措。重点工作每周向上一级专班报告。(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加大督导督查力度。将稳就业作为县政府督查的重要内容。对不履行稳就业促就业职责,产生严重后果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依法依纪严肃问责。(县人社局、督查督办室,县级各有关部门,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强化保障激励和考评。县稳就业工作专班办公室要制定化解失业风险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加强对我县就业形势和失业风险监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统筹用好就业补助、技能提升专账等资金。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对在稳就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激励。(国家统计局眉县调查队,县统计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人社局、财政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3日
眉县人民政府网站版权所有:眉县人民政府 主办: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07010879-3号 陕公安网备61032602000121号网站标识码:6103260004
地址:眉县平阳街146号邮编:7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