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眉县发展和改革局“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与节能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1-28 14:32:02

前  言

“十四五”期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能源绿色发展,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能源革命的重大历史使命。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供求关系总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阶段,新一轮能源革命蓬勃兴起。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格局,能源消费增速趋缓,发展质量和效率问题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能源转型变革任重道远。“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我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是我县高质量实践能源革命思想,奋力谱写眉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时期。能源和节能产业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培育壮大的重点领域,对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我县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要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我县能源产业发展与节能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模式,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

(一)资源条件


(二)能耗情况


(三)面临问题

眉县能源资源禀赋不足,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宗国民经济所需的矿产资源贫乏,铝、铜、煤、钢、成品油等重要资源基本全靠调入,导致经济增长初始动能匮乏。新能源发展较为滞后。现有能源企业已有工艺或流程创新和绿色化进程较为滞后,虽然形成了一批新能源建设项目,但是总体上数量较少,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深度开发,新兴技术匮乏,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不足。市场机制不足,缺乏新能源企业支撑,行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低。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加大对新能源研究开发力度,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等领域蓬勃兴起;新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相互渗透、不断融合,各主要国家纷纷将新能源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先手棋。

从全国看,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纳入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国家和政府加强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顺应全球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实施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替代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增量的主要力量。

从全省看,积极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大力支持关中地区光伏基地建设,有序发展水电、垃圾焚烧发电。加强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加强资源绿色开发和高效转化,促进能源、经济、生态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万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文件,有利于眉县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产网络、创新网络,拓宽新能源产业市场,统筹优化发展要素配置。

从全市看,关天规划将宝鸡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关天经济区规划拓宽新能源产业市场。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电力储能技术,推广应用垃圾、农林生物质及物质耦合发电技术,推广开展“光伏村”“光伏镇”建设,合理发展眉县地热能开发利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思想,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以“绿色引领、改革创新、市场主导、重点突破”为原则,依托全县资源禀赋、能源发展现状和优势,把握能源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发展农林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增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率先走出具有眉县特色的新型能源工业发展新路子。

二、工作原则

重点突破,集聚带动。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制定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明确各镇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合理控制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

技术支撑,创新驱动。选择优势领域,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聚焦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技术方向,开展基础性、引领性、标志性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点能源工程,推动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自主创新。

链条延伸,产业扩大。充分发挥创新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带动打造“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群,加强产业上下游协作,形成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依托高技术产业基地等载体,提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把节能增效作为首要战略,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继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减排温室气体,有碳汇贡献的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加强统筹协调,坚守生态底线,加快形成能源绿色生产方式。

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市场化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引领,自主选择发展路径和方向。政府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普惠性政策,鼓励创新、适度监管,优化调控指导方式。

三、发展目标

根据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安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十四五”时期能源产业发展与节能的主要目标是:

提升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着眼于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应急调节能力,适度超前部署能源生产与供应能力建设,推进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拓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筹资渠道,加快推进与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宝鸡热电厂签约的2个央地合作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实施,发挥效益。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全县能源使用量中占比,将能源使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推进节能提效,加强用能管理,到2025年末,能耗总量控制在75万吨标煤以内,年均增速控制在4%以下,万元GDP能耗强度下降12%(双控目标具体以省市下达为准)。

电力工程建设。抓好华电生物质发电工程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保障农村生活、生产用电。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镇清洁能源管网建设,鼓励农村农户建立沼气池,利用腐植、牲畜家禽粪便等现有资源,进一步普及太阳能产品的推广,让农村主要能源由木柴等不可再生能源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变。

城乡居民用能。实施能源民生工程,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电力、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完善能源财税机制,形成适应能源科学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系。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一、培育重点能源产业

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坚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流域水电规划,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统筹考虑中小流域的开发与保护,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积极协调推进眉县横渠大镇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地实施。合理开发地热资源。根据资源前景和发展基础,重点加大地热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突破地热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重点加快勘探开发,按照“因地制宜,集约开发,加强监管,注重环保”的原则,规范有序推广地热能利用,初步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利用。在汤峪镇等地热能丰富地区,积极推动水热型地热能综合梯级利用,构建取暖为主,兼顾旅游、养殖的新格局。

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依托眉县丰富的果树修剪废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瞄准高品质燃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高值化的转化途径,积极引进生物质发电企业。推动华电生物质发电、猕猴桃秸秆资源化绿色循环综合利用、现代牧业(宝鸡牧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绿色高值农产品生产系统建立等项目建设,鼓励运用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采用就近利用原则向有供热需求的工业企业、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等区域提供生活生产用能,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利用城镇垃圾、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建设沼气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加大风能开发利用。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加快风能资源的分散开发利用。协调配套电网与风电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储能设施,建立保障风电并网运行的电力调度体系。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它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引进风电项目示范,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依托工业园区、停车场、服务区、公共建筑以及居民屋顶等整体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园区建设综合能源及微电网项目。到2025年末,力争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20万千瓦。利用废弃矿区、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利用具备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条件的集中连片屋顶、各类园区建设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城镇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应用,鼓励太阳能发电、采暖和制冷应用。推进太阳能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脱贫攻坚等协调发展,创新“光伏+”综合模式。

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抢抓新能源汽车制造发展机遇,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在空闲道路规划停车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停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在公务用车领域、公共领域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充电设施建设,加强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过境路段等地段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助力绿色出行。

加强能耗“双控”。合理压缩水泥产能,逐步淘汰工艺落后的产能,降低能耗水平。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低碳化智能化融合等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控能耗强度,改造眉县兴洲热能有限公司等火电企业,提高煤泥、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两高”项目。加强产业布局与能耗双控、碳达峰政策的衔接,强化与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协调,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项目数量,对于能耗量较大的产业,合理控制规模,支持企业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对于尚未获批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的拟建“两高”项目,深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能效、环保水平,认真分析评估对能耗双控、碳排放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以及不满足碳排放目标、环境准入条件、环评审批原则等要求,或无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禁止批准建设。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

加强工业节能。重点推进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节能降耗,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鼓励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纳入工业园区考核体系。

强化建筑节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节能减排要求,严把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关、工程施工过程关和工程竣工验收关,落实开展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创建,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编制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

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合理控制营运机动车保有量,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达标车辆不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推广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CNG/LNG)清洁能源汽车等,并支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建立公众出行和物流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培育“共享型”交通运输模式。

推动商贸物流领域节能。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鼓励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损耗。推广使用绿色物流设施设备和绿色包装,推进物流设施的循环共用,创新绿色物流运作模式,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

推进农村农业节能。在适宜区域推广高效优质多抗作物和牧草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绿色种养技术。推广使用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和生物制剂、节能低耗智能化农业设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卫生改厕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

健全电热气领域节能。推进电力供应设施升级,加快完善主电网结构,进一步增强县城、园区供电能力,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积极实施网改及煤改电工程,协调配合110千伏汤潼线、35千伏农夫山泉专线、110千伏柳巷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10千伏新增线路建设,优化、分网县城区线路布局,实现互联互供,充分满足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及居民生活用电负荷增长需求。加快眉县供热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太白山旅游区温泉水集中供热系统工程项目,霸王河经开区集中供热项目,以天然气和中深层地热为主,以水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为辅,加强清洁能源供热能力,设施逐步向村镇延伸,倡导燃气智能化发展,推进清洁采暖。实施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综合利用二期工程,新建计量、调压、配套功能齐全接收站,加大燃气管网建设,管网逐步向镇街和乡村延伸。

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通过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普及厉行节约的行为规范,倡导低碳、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节俭意识,带头做好节约资源工作。严格按照《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精神要求,重点做好节电、节水、节约办公耗材等。加强对各单位节能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培养全体机关人员节能自觉意识,建设节约型机关。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实施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项目。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材产品。充分发挥节能信息对绿色办公的促进作用。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扶持

建立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企业执行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巩固“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成果,确保动态清零。利用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支持秸秆等生物质资源消纳处置。整合现有政策渠道,完善可再生能源资金支持制度,加大对分布式能源和非常规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支持能源自主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等领域发展。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购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优惠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能源投资多元化提供便利。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提高能源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抓住国家加大能源投资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到关乎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广开渠道吸引多方面资金投入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投资为主推进战略性、民生性能源项目发展;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新能源、高技术能源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营性能源项目投资。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链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三、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能源资源科学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促进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强化政府对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强力调控,增强政府宏观调控集中度,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效率最大化。聚焦重点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整合能源产业现有研发、制造、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使可再生能源达到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

四、加强监督管理

构建系统科学、层次清晰的能源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体系,完善实施监督和评估调整机制。对能源规划、建设、生产、运营、消费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能源基本公共服务新机制。制定能源安全应急预案,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建设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不符合国家能源规划要求的建设项目,国土、环保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审核、许可手续,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进一步完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形成更加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办法。

眉县人民政府网站版权所有:眉县人民政府 主办: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07010879-3号 陕公安网备61032602000121号网站标识码:6103260004

地址:眉县平阳街146号邮编:7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