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在眉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眉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县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1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主要工作
2017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县财税部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营改增”工作,规范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执行,盘活存量资金,深化财税改革,全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预算执行取得预期效果,财政运行情况整体良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7年,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我县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33000万元,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我县地方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88861.1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调整为4329.2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调整为1099.1万元。预算完成情况具体如下: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17年,全县财税总收入完成56622万元,同比增长13.2%、增收66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02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8%,同口径增长15%。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完成6248万元,增长72.6%;企业所得税完成566万元,增长14.1%;个人所得税完成130万元,增长27.5%;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1169万元,下降4%;房产税完成443万元,增长4.2%;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519万元,增长57.8%;专项收入完成1499万元,下降74.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完成4873万元,增长74.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完成7350万元,增长74.7%。
2017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16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19.4%。其中:国土局收缴的土地价款收入4536万元,住建局完成新型墙体材料等专项基金收入632万元,均超额完成预算任务。
(二)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9678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4.2%,同口径较上年增长9.5%,增加17042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036万元(含专项补助,下同),增长2.2%;公共安全支出8666万元,增长16.9%;教育支出60167万元,增长5.5%;科学技术支出2425万元,增长15.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557万元,下降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162万元,增长16.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7990万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47.5%;城乡社区支出9842万元,增长48.6%;节能环保支出4876万元,增长24.4%;住房保障支出7238万元,下降29.7%。
经初步决算,201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99750.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302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0348.5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2159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4735.5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83454万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500万元,调入资金1508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794万元;全县财政总支出19880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6781万元,上解支出2022万元。结转下年支出352万元。收支相抵后结余为595.5万元。
政府性基金总收入6411.9万元 (其中: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168万元,上级基金补助收入1243.9万元),上年结转支出4166万元;上解支出126万元,调出基金8514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4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537.9万元,收支相抵为零,当年收支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我县2017年财政决算工作正在进行中,财政收支最终决算情况,还要待我县财政决算及省市财政决算编审结束后确定,届时再专题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财政主要工作情况
(一)攻坚克难抓征管,财力保障稳步提升
2017年,面对经济下行、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及“营改增”后收入征管难度加大的严峻形势,全县上下沉着应对、以财源建设为抓手,知难而进、积极作为,既坚持综合治税、依法征收,又主动衔接、争取支持,努力减少政策性减收形成的收入缺口。一是加强财源建设。着眼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以“整合财政投入”和“撬动社会资本”为主线,通过财政政策、财力使用、机制创新相结合,加速推进支柱财源支撑有力、传统财源基本巩固、后续财源稳步发展的可持续财源体系,夯实收入基础。二是强化责任抓落实。分解任务,压实担子,严格收入考核,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了全年收入任务落实到位。三是强化措施抓征管。坚持定期会商协商、预测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增收补欠对策,确保了财政收入序时均衡入库。四是盯住节点抓清缴。抓住季度、半年、年底的关键时间节点,下达综合治税阶段性收入任务,促进征收。以追赶超越为契机,积极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堵塞税收“漏洞”,应收尽收,及时入库。对新增的“营改增”管户全面梳理、逐户清查,对历年耕地占用税、契税等欠税全面清缴,依法清偿追偿各类欠税。五是目标向上不遗余力抓争取。深入研究省市对县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主动对接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基本财力保障奖励补助等政策,完善争取资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积极反馈财政运行情况,努力争取政策和资金全方位支持,全年争取到位项目559个,到位资金21.75亿元,其中争取省市财政性转移支付补助及政府性债券资金22586万元,有效缓解了可用财力不足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上的短板,确保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二)优化结构促转型,服务发展成效明显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稳增长政策,把财政支持的着力点转到优环境、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保障经济支撑性财政资金拨付。全县财政八项支出完成14.62亿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17.4%。二是助力经济发展基础持续增强。着眼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入资金4026万元,支持猕猴桃物流园区、霸王河工业园区、常兴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县域工业集中区,加快规模型、科技型、贡献型企业培育。投入资金3470万元,支持县城综合改造及滨河新区,汤峪镇、常兴镇两个重点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贴息,落实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性项目贷款3700万元,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四是助力发展方式转变。投入5668万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转移支付资金对环境建设投入,持之以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百里画廊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支持“铁腕治霾”专项行动,投入资金800万元,支持县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项目建设。五是助力推进PPP项目建设。储备总投资162亿元的PPP项目45个,25个项目列入中、省、市级项目库。
(三)全力以赴保民生,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紧盯民生“指南针”、瞄准民心“晴雨表”,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两个“80%”用于民生不动摇,支持民生工程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用于惠民便民工程。2017年,全县民生支出17258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7%,增长9.4%,增加14754万元。有力保障了县政府2017年年初承诺的“十件惠民实事”的全面落实。一是安排教育资金42437万元,支持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免费教育均衡发展。拨付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资金1371万元,全县 1.8万名学生享受到国家营养餐改善计划政策。拨付资金2356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工程,新建扩建县第二幼儿园、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12所,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二是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162万元,支持新型城乡养老保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抚恤、社会救济和自然灾害救助等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支持退役安置,残疾人事业、困难群体接济救助,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及生活补助标准、义务兵优待金标准,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安排住房保障资金10220万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农民住房条件。四是安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资金17990万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建设,对重点人群实施12项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孕产妇实施8项系统保健项目,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五是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资金3557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条件。六是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按政策落实到位。安排资金1231万元,顺利完成了财政供养人员规范津补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标等工作。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2个,投入资金1636万元,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实村级经费和村干部补贴1389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四)多方挖掘撬资金,精准扶贫全力推进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支撑,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强化扶贫涉农资金整合,推动精准扶贫等涉农项目顺利实施。根据中省“六个精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村级党建、产业扶贫、贫困人口培训、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扶贫等10项扶贫工程。一是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通过盘活存量、统筹增量,多渠道筹集资金1306万元,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入资金1534万元益。三是支持健康扶贫工作,加大健康扶贫财政投入。对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进行补助,确保困难群体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实现就医零负担。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教育、卫生、就业、金融等帮扶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扶持资金1.3亿元,全县1787户604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四是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将扶贫项目及资金监管作为整个扶贫工作的核心,制定了《眉县脱贫攻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安排、使用与拨付、项目管理、监管与监督”四个方面对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成立联合检查组,对扶贫资金从指标下达、拨付使用逐环节检查,跟踪问效,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了2017年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到位、资金拨付到位、项目实施到位,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发挥。
(五)依法依规推改革,建设法治透明财政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关于预算管理、财政支出绩效等各项规定,规范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形成统筹协调、互为补充的完整预算体系。持续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通过统一的公开程序和设立统一的公开专栏,全县66个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决算达到了全覆盖,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跟踪规范整改,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以资金和干部两个安全为目标,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主体责任的新要求,把廉政风险防控与优化业务流程、防范资金风险、改进财政内部管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相结合,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突出个性差异,为局属股所二级单位设立扶贫贷款风险基金,支持扶贫产业合作社发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实行“免担保、免抵押”贷款。累计撬动扶贫贷款1.4亿元、“安居贷”630万元,深入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技术、缺资金、缺带动的问题,不断提高贫困户产业收共18个机构,8个镇(街道)财政所打造了一套个性化的内控考评指标体系,创造性地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内控考评指标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嵌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体化内控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财政内部管理跃上新台阶。三是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资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7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等7个项目专项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价工作,通过采取检查账目、入户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摸清了各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益状况,并针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改进措施。四是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17年推广实施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县8个镇(街道)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推进镇(街道)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减少现金支付,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五是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2017年县内外金融机构向我县投放新增贷款22.4亿元,累计拨付企业转贷基金10645万元,扶持企业28户次,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生产发展,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六是全面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全面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检查,将558万元闲置的存量资金,统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集中财力解难事。七是加大会计培训力度,采取“统一组织、集中面授、分散辅导”的方式,围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内容的贯彻落实,分类分级开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基层财务人员培训活动,参培人员共300余人,对规范基层财务管理,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发挥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2017年,财政预算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道路艰辛,成绩不易。这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通力合作、砥砺奋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财政运行中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质量不优,税收比重仍然偏低。二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可用财力有限,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资金需求量大;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刚性增长较快,资金调度难度和收支平衡压力更胜于往年。三是财政监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紧张与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此,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准确把握,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8年财政预算(草案)及工作任务
2018年我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县委十六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加强财源建设,促进收入质量提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助力精准扶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为加快建设“四个眉县”,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财力保障。
一、2018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2018年全县财政收入情况及对今年县域经济发展预测,2018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计划安排36000万元,同比增长9%,预计上级补助收入60686万元,上解支出2022万元,我县可用财力为94664万元。上年结转支出352万元,2018年我县地方财政支出计划安排95016万元,较上年增长6.7%,增加5961万元。支出安排实行零基预算,按照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优化结构”的原则,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和待遇,保证民生支出,保证县镇机构基本运转,支持精准扶贫、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和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2018年我县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安排486万元,同口径增长5%;支出计划安排1023.9万元,其中上年结转支出537.9万元。
二、2018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
2018年全县财政工作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视困难,树立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狠抓财源建设,强化组织收入,打牢增收基础
一是以财源建设为抓手、促进收入增长。密切跟踪财政经济形势,通过投资拉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围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着力壮大主体财源。积极扶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培育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工业财源体系,大力引导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发展壮大,培育后续财源。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探索PPP项目合作模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领域,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可靠地财源支撑。二是以强化征管措施为抓手、加大税源税收征管力度。从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入手,对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税收强化管控,严禁偷、漏、逃、骗税行为,切实做到以查促管,以管促收。加强对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税收调查清缴,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新培育税源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问效,确保按期足额纳税,同时做好水资源费改税工作实施后的税费缴纳工作,扩大税源基数,确保应收尽收,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是以综合治税为抓手,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加强财政、税务、工商及各镇(街道)部门联动,密切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运行情况,形成组织收入合力,确保完成收入目标任务。
(二)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动力
紧紧围绕全县“六大攻坚战”,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助力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全面抓好政策对接。紧盯国家和省市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扶贫政策等,深入政策研判,积极对上争取,力争获得更多的支持份额。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旅游开发、棚户区改造、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积极谋划、储备、申报一批重大项目,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全年争取中省资金2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品牌农业、集群工业、全域旅游、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发展,同时2018年财政将继续设立2000万元应急转贷基金及2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释放产能,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二是以支持项目建设为引领,实现发展大跨越。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支持项目建设。瞄准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着力推出一批PPP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弥补财政资金不足。三是助力扶持培育、振兴乡村经济。支持村组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村级合作组织,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农民增收;支持“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打好农村环境整治持久战,不断提升镇村亮化美化,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四是加快城镇建设投入,保障“十星县城”创建经费,助力撤县设市,提升城市颜值。支持汤峪、常兴两个示范镇建设和槐芽镇扩容提质,纵深推进城市“六治”工程,努力改造城区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城市内涵。
(三)全力保障民生投入,支持精准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保障体系。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等公务支出,集中财力保证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需要,确保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0%以上。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保障财政资金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发力,在确保扶贫资金预算达到当年预算收入2%的基础上,较2017年增长20%以上,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兜底扶贫,落实好重点人群保障资金,用足用活扶贫贷款财政担保基金,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真正让贫困户得到实惠。二是保障重点社会民生事业。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支持县文体运动中心、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名师培养、名校创建工程,优先支持教育发展。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推动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提高城乡医疗医保水平;支持滨河新区医院、妇保院改造提升项目,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计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支持村镇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落实好农村养老、廉租房建设、农村道路硬化等方面的财政保障。全力落实“惠民实事”资金保障,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有效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科学理财,提升管理效能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为统领,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清理整合专项资金,深化“零基预算”编制改革,通过取消、归并、调整等措施,改变专项资金“小、散、乱”的状况,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继续推进预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县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减少和规范预算调整事项;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前研究、提前介入,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中为我县争取更多利益。二是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推进厉行节约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三是继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本级预算安排资金结余一年以上,上级专项资金结余超过两年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对收回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四是扩大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范围,将支出安排与绩效目标相结合,与预算执行效率、实施效果等挂钩。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追查机制,全面跟踪各项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可追溯、可查询、见实效。五是严格控制债务风险,推进债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控制、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债务风险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风险处置应急预案范围之内,切实防范财政运行风险。六是全面落实财政财务管理主体责任。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指导督促预算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健全会计机构,充实专业会计人员,建立健全收支审批、内部稽核等相关制度,加大会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内部控制,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为目标,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做好“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持续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提升财政干部职业道德、政治品格、业务素质、法治意识。二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做到岗位设立到人、职能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追究到人,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为财政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确保各项财政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三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狠抓干部廉洁从政培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力度,从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努力把财政干部职工打造一支执行有力、运转高效、勤政务实、奋发向上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2018年财政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主动作为、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为推动“四个眉县”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支撑!
眉县人民政府网站版权所有:眉县人民政府 主办: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07010879-3号 陕公安网备61032602000121号网站标识码:6103260004
地址:眉县平阳街146号邮编:7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