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弱视,治疗很久都没有效果,是为什么呢?”诊室里,一个6岁小朋友的妈妈不解地问。孩子在幼儿园体检时发现视力差,后来在诊所被诊断为远视和弱视,经过配镜和规律的弱视训练,视力提升仍不佳。我们为孩子做了眼底检查,才发现他“弱视”的真相——他患有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这警示我们,儿童视力差仅是表象,真正的病因可能深藏于眼底。
眼睛如同一部精密相机,角膜与晶状体是镜头,虹膜如快门,眼底视网膜则是感光底片。孩子的视力问题常被归咎于镜头调焦异常即屈光不正,底片(视网膜)的问题却容易被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弱视是怎么产生的。在孩子视觉发育期间,因异常视觉经验导致功能障碍,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且眼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就是弱视。在3~12岁的视觉发育黄金期,通过科学配镜、遮盖疗法和视觉训练,多数弱视患儿可显著改善视力。
而眼底病是视网膜器质性病变,单纯矫正屈光或视觉训练,不仅不能提高视力,反而可能延误病情。儿童眼底病包括Coats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等。这些疾病可以直接影响视网膜的功能,导致视力下降。
早发现的关键策略
早产儿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进行规范筛查。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或有较长时间吸氧史的高危患儿,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首次检查应在孩子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并按照要求进行后续随访和观察。有遗传性眼病家族史的儿童,应该更积极地接受眼底筛查。
对于正常儿童,我国相关政策要求,幼儿园阶段每年至少进行1次视力检查,中小学要建立学生视力档案,每学期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家长们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视力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带孩子到眼科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
家长要练就“火眼金睛”
日常观察是发现孩子视力异常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异常时,要及时带孩子就诊。
行为信号:看电视歪头侧脸,动作笨拙易碰撞,上下楼梯踩空,强光下闭眼或流泪,眼球外观异常,如大小不一、发白、眼球震颤等。
趣味测试:让婴幼儿追视颜色鲜艳但不会发出声音的物品,观察孩子的反应是否灵敏;交替遮盖孩子双眼,如果孩子抗拒被遮盖,常提示该眼视力差。
建立档案:记录学校视力检查的结果、之后的就诊信息和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问题时,需要立即带孩子就医:瞳孔发白或者呈黄色、金色;突发眼球震颤;视力在短期内急剧下降;眼部外伤后眼红、眼痛伴视力下降;突然眼前出现大面积的黑影或者视野缺损。
眉县人民政府网站版权所有:眉县人民政府 主办: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陕ICP备07010879-3号 陕公安网备61032602000121号网站标识码:6103260004
地址:眉县平阳街146号邮编:722300
承办:眉县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